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

稀有植物--馬尾松(台灣赤松)



火炎山馬尾松(當地稱為赤松)的種原保存過程:

    1993年,春,新力農場基於保存火炎山馬尾松種源基因,進行平地馴化的企圖心,而籌備成立農場,但限於無營利行為,在資金籌措及施設上顯得進度緩慢。
    1994年,有幸繁殖一批火炎山原生馬尾松平地馴化,為第一代平地低海拔(約20M)種苗成功,移植在現有農場約兩分地的平地農田上,數量約一千株,成長 尚稱良好,可惜沒有資金投入及人力配合除草及修枝施肥疏植,連續數年採取放任生長方式,可能也因此增強這批松樹的抗環境特性,因此存活的樹種體質良好。
    1996年,新力農場設立完成,並取得農政單位核發農場登記證,還是維持放任生長狀態。
    1998年,一場無妄的火災,直到消防隊完成滅火,估計燒死2/3,僅剩火炎山松約三百棵,胸徑15公分,樹高5米。這一年,也發現火炎山上的原生松林,感染了松材線蟲一棵棵的枯死了!場主為此進行了連續兩年現場踏勘考察,並向各單位發出警訊,卻全未受重視!
    2002年,場主再向農政單位反映,火炎山馬尾松感染松材線蟲的極大危機以及處理辦法,林業人員卻否認感染線蟲!
    2003年,場主用個人有限的經濟能力及體力,一步一腳印的進行昔年的夙願,完成網室設施及基本投資設備,計畫採取平地馴化後第一代松的毬果,進行第二代火炎山馬尾松的繁殖,以進行種原基因庫的保存與研究。
    2004年,新力農場園藝中心,完成了『火炎山馬尾松種源基因保存研究室』的設立,未來的進行方向,將著力於馬尾松種苗及健康植株的保存與繁殖。



    只分佈火炎山的馬尾松如果染病,被列為自然保護區的火炎山,「也會提早變成平地,」林試所生物系主任潘富俊提醒,中下游也可能受到波及,因為火炎山強烈依賴著佔有三分之二面積的馬尾松維持水土不崩壞。 

     

    白天的奧萬大,蔚藍天空下,有朝陽、流雲漫步山頭,有楓葉翻黃掀紅,搖曳生姿。綠,「青」一色是松柏的天下。夜晚,漫步萬大溪畔,「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 流」,疏落的松針中,有月光徘徊。奧萬大森林遊樂區開放三年,身處亞熱帶平地的台灣人,已爭相上山追逐一個四季分明的季節。
    但去年秋天,當遊客湧入奧萬大,穿行於松風林、楓葉林間,卻有一千多棵感染病害的高大二葉松,無法熬過這一個寒冬,由山坡上被一一砍除。
    近年來只在北部與低地造成浩劫的松樹流行病,終於橫越中央山脈往東部花蓮、越過大甲溪往台灣中南部推進。谷關、奧萬大、德基水庫、武陵農場、東勢林場、惠蓀林場、福山植物園等旅遊地點,已陸續傳出疫情,許多三人合抱的蒼松先後焦黃、乾枯而死。
    出人意料的,近來遭感染的二葉松,卻是長久來被視為台灣最堅強的原生植物。
    歲寒亭亭松不老
     
     

    沒有留言:

    張貼留言